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培养工作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开展2025年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外语课程、校企合作课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9-29    作者:     来源:     点击:

各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紧扣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需求与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强化课程建设在育人体系中的核心支撑作用,着力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国际视野与实践创新能力,结合本年度学校研究生教育重点工作部署,现决定启动2025年研究生特色课程(含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外语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培育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申报要求

(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旨在面向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选树一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行建设,全面推进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推动各类课程厚植思政育人底蕴,全面进行课程重塑,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有机融合,发挥各学科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打造“青科大特色”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标杆。

1.课程已纳入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管理,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平均选课人数在15人以上(含15人)。

2.课程准确把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主线,结合所在学科专业、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3.课程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4.课程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形成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成果和模式。

5.课程可由一名教师讲授,也可由教学团队共同讲授。

6.课程授课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课程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能够准确把握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教学团队人员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集体教研制度完善且有效实施,经常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究和交流,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高。

7.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办法完善,育人效果显著。学生评教结果优秀,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良好,形成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展示成果,具有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8.课程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核心,创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培养研究生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

9.已获批同类项目的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不得再以课程负责人身份申报同一门课程。

(二)全外语教学课程

1.全外语教学课程特指非语言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全程以外语(以英语为主)为唯一教学语言,覆盖教材选用、课堂讲授、作业布置与批改、考核评价等所有教学环节。在保障研究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外语沟通应用能力与外语思维逻辑,助力研究生适应国际学术交流与专业领域全球化发展需求。

2.申报课程需从全校研究生课程体系中遴选,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开课基础扎实、选课人数稳定在15人以上的选修课(公共外语课程、专业外语课程不在申报范围内),其中研究生核心学位课程在推荐时予以优先考虑。各学院需结合学科发展定位、专业培养要求及研究生外语接受能力,通过专题论证确定拟推荐课程,确保课程开设符合实际教学需求。为保障教学质量,规范教学安排,原则上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仅承担一门全外语教学课程的授课任务。

3.课程负责人需具备高级职称,同时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与清晰的外语表达能力,且需恪守师德师风,秉持严谨治学态度,具备良好的教学风范与学术风气。学校积极鼓励有海外留学、访学或国际教学经验的研究生任课教师申报,充分发挥其国际视野与外语教学优势,提升全外语课程教学水平。

(三)校企合作课程

1.申报课程须为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列入的课程,具备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建设的可行性,能够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产业升级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课程建设需以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核心,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实施路径,全面整合校企双方优质教育、技术与实践资源,凸显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教学实施中,应注重发挥在线教学的便捷性、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构建 “理论-案例-实践” 协同育人生态。

2.课程负责人须为学校在职教师,应具备高级职称,拥有丰富的校企合作项目经验与教学实践经历,对产教融合育人理念及校企合作课程建设逻辑有深刻理解与创新思路。参与课程建设的企业负责人具备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担任企业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确保能够精准传递行业前沿需求与技术标准。授课教师须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践行“敬业立学、崇德尚美”要求,保持优良学风教风。优先鼓励主持或参与省级、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的教师申报,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3.校企双方课程负责人需建立常态化深度协作机制,围绕课程育人模式创新、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设计、实践环节设置、教学案例开发及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等关键环节开展协同研究。核心任务是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工艺方法、规范标准及实践研究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内容,推动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深度衔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步推进。双方需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核心教学文件的编制,并组建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共同参与课程授课、共同设计考核方案、共同实施过程评价,着力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

二、 项目周期及管理

项目由学校统一组织申报、管理和验收。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

1.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各课程负责人及团队要结合所在学科专业、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推进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考核方式和评价办法,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形成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展示成果,示范带动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

2.全外语教学课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将组织专家对课程进行跟踪评价和指导,评价指标包括:教材、大纲、授课过程、课件、作业、试题等。验收时,须提交下面三种成果之一:

1)该课程的全外语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不少于课程总学时1/3的教学授课视频;

2)该课程出版的全外语教材;

3)该课程出版的全外语电子教程。

3.校企合作课程结题验收时,须与企业合作开设并完成至少一轮的课程教学,行业企业专家授课不少于课程总学时的1/3,研究生对教师师德师风、学术诚信、立德树人、教学效果等评价满意度高。结题后的课程每学年至少保证开设一个教学班;课程负责人要将校企合作课程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探索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力争取得一批高质量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三、 名额分配

各学院申报数量原则上不低于分配名额,其他无分配名额的学院也欢迎积极申报。

四、 申报程序

1. 学院推荐。各学院根据申报要求,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标准,择优遴选,认真组织初评和推荐(推荐数量多于一项的须进行排序),初评结果公示无异议后报送。

2. 材料报送。请各学院于1020日前,将审核后并加盖公章的电子版材料发送至邮箱pyb@qust.edu.cn,联系人:周昉,电话:84022819

3. 形式审核。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含未按要求提交材料)将取消申报资格,不予递补。

4. 专家评审。研究生院组织专家对审核通过的材料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研究生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确定拟立项项目名单。

5. 结果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五日。

五、 其他

1. 往年已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同类项目的,不得再以同一门课程进行申报。

2. 在山东省同类项目申报时优先推荐(全外语课程可以参与省级优质课程申报、校企合作课程可以参与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申报)。

3. 立项项目应按项目立项申请书的名称、内容建设,不得擅自变更。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应由项目负责人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经学院审核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后方为有效。

4. 立项项目要严格按照申请书承诺的期限完成(一般不超过2年)。如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者,应提前3个月由项目负责人向研究生院提交书面延期申请,且延长不得超过1年。对不能按要求完成的立项项目,将取消立项,项目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报各类研究生教育教学项目。

5.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强对立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结合自身实际,为立项项目建设和实践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保障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研究生院

202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