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导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导师风采 >> 正文

张忠华:潜心育人结硕果,匠心塑学育英才

发布日期:2024-12-17    作者:     来源:     点击:

潜心育人结硕果,匠心塑学育英才

张忠华,1989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带头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导师为国家杰青崔光磊研究员;兼任《EcoEnergy》、《稀有金属》等期刊青年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发展计划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项目1项、青岛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源头创新计划1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1项、南开大学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以第一或通讯(含并列)作者在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3篇)、Angew. Chem. Int. Ed.(2篇)、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3篇)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

镁电池,储能领域的未来之星。

“镁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储能体系,因其高安全性、高容量和低成本的优越特性,被视为未来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的重要支撑。”青岛科技大学张忠华老师说道,“然而,镁电池技术中的核心难题,如镁离子电解质、正极材料的高效设计以及镁金属的可控沉积,始终限制着这一领域的发展。”为了攻克这些“卡脖子”技术难题,张忠华老师带领团队扎根科研一线,潜心探索近十年,在镁电池材料与器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先进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奋战在储能技术前沿的科学工作者,他的科研旅程不仅是技术攻关的故事,更是探索未知、推动能源革命的生动实践……

创新教学,构筑知识高地

张忠华老师关注每位团队成员的科研进展,并对每个实验提出精细的指导建议,帮助学生不断优化实验方案,促进科研进步。他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将学术前沿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他独立承担研究生课程《先进电化学储能材料》的教学任务,将复杂的科学问题化繁为简,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他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学术前沿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三年的疫情期间,他克服线上线下教学转换的挑战,以细致入微的教学态度,确保课程效果不打折扣。他还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将“电动中国梦”的科研精神和恪守学术底线的职业道德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专注科研,培养卓越人才

在课题组组会上,张忠华老师都亲自到场指导,认真倾听并点评每位成员的汇报。他鼓励大家敢于质疑、深度探讨,在这样开放的讨论中,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了互相启发、协同创新的学术氛围。这不仅激发了每位成员的创造性思维,更推动了实验方案的不断完善。每周的组会,也逐渐成为大家积累经验、拓宽思路、培养科研素养的重要平台,也成为课题组稳步向前、追求卓越的核心动力。形成了“齐心协力,奋勇向前”的团队氛围。他指导的学生中,已有多篇论文发表在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等国际顶级期刊,3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称号,2人获校优秀毕业生称号。同时张忠华老师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课题以及横向合作项目,通过实际研究提升学生解决复杂科研问题的能力。他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提升学术视野,并悉心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为其学术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化条件,筑牢育才平台

为了给研究生提供更优质的培养条件,在李桂村教授和中科院青能所崔光磊教授的指导和支持下,组建的“可充电镁电池关键技术创新团队”成功获批了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同时,张忠华老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市科研项目等,2024年获批“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支持,在上述基金和项目的支持下,张忠华老师完善了实验设备,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同时他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怀,经常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困惑与需求,给予及时帮助与指导。在三年的疫情期间,他更是以身作则,多次长期入住学校,与学生同吃同住,参与核酸检测志愿服务、考研阳性考场监考等工作,为学校的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贡献力量。他用无私奉献与严谨治学的态度,赢得了学生的敬佩与信赖。

张忠华老师以坚定的学术追求和高尚的教育情怀,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他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